认识中华传统文化、学好弟子规
信息来源:    点击数:2215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/12/18 16:13:03    收藏此页

各位老师,各位学子,大家下午好:

    我先自我介绍一下,我叫徐朝宇,在普陀创建办工作。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普陀弟子规班的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,让我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。在座的家长都是很有智慧的,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弟子规,而我们的孩子也是很有福报的。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美术、音乐、奥数、英语等,而我们学的是弟子规。弟子规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的,一个人可以不懂其他的,可以不懂美术、音乐、奥数……,但他不可以不知道怎样做人。做人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他做什么都很难成功。弟子规上说“有余力,则学文”,就是说先学会怎样做人,然后学其他的。否则会“长浮华,成何人”自高自大,自以为是。

    下面我先讲一下我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。我们在座的都在学弟子规,都在学传统文化。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,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。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,他们是古巴比伦(伊拉克)、古埃及、古印度和古代中国。但这些古代国家的文化除中华文化外都消失了,只有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延续至今。这就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,而这强大的生命力源于他无比的优秀性。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,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。中华民族正是得益于这种优秀文化而绵延至今,期间虽遭受无数危机,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,但都挺了过来。其中最严重的有两次,一次是东晋时期(公元四世纪)的五胡乱华(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)当时北方的汉人在短短十年间从数千万锐减至四百万人,几近亡国亡种。另一次是抗日战争。而这种优秀文化的载体就是中华传统经典。

    我们中国的文化,主要包括“儒释道医”。先说医,中国是世界上出名医最多的国家,历代名家辈出,如扁鹊、华佗、李时珍等,医学经典也很多,如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,而其中《黄帝内经》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。在以前医学很不发达的情况下,我们人类面临很多的危机,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瘟疫。很多民族的消失,瘟疫是主要的原因。如公元前430年,一次大瘟疫断送了希腊文明,从此让希腊文明在历史中消失。那次大瘟疫,希腊首都雅典有1/3的人死亡,当时最伟大的执政官伯利克里也染病逝世,由于希腊人口大量减少,所以很快被其它国家吞并了。

    曾经非常了不起的罗马帝国也是因为瘟疫而灭亡,他们也发生了几次瘟疫,第一次是公元164年,当时罗马的皇帝也因此得病死亡,公元250年又一次大瘟疫,罗马帝国总人口从7千万锐减到5千万。

    中国是世界上发生瘟疫最多的国家,从公元前7世纪到20世纪,发生过比较大型的瘟疫有700多次,然而中国在对付瘟疫中,就是用我们的传统医学(中医),帮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瘟疫死神。

    再说一下儒释道,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,道家有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,而佛家就是释,他的经典就更多了。这三者中除了佛教是外来的,其他都是土生土长的。佛教经过中国人长时期的吸收,变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,而佛教在印度从宋朝开始就没有了。这里要注意的是佛教和道教现在变成宗教,这是近二百年的事,但在古代他们是一种教育。这三者的作用和关系我们可以引用清朝雍正皇帝的一句话“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,理同出于一源,道并行而不悖。”说明这三者的作用是觉民,就是开智慧,智慧能解决问题,能有幸福人生;而他们讲的都是同一桩事情,都是同样的道理,并不相互对立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,这些经典从“五四运动”到改革开放,被人称为封建糟粕而遗弃,以致现代中国人很少接触这些经典,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。当一个中国人忘记自己民族的传统时,很难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。这几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,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。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有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话。我市现在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他有一项内容是要求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全民读书活动。我们可以相信,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,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会慢慢恢复,并影响至世界。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,而在座的家长和我们的孩子是第一代。

    中华传统文化能延续至今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一种很好的传承方法(教育方法),他使中国历朝历代圣贤辈出。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,也要用这种方法,那就是读诵经典。在人的一生中,0-13岁是读诵经典的黄金时期,3岁以前是听,3岁以后就可以读了。下面我介绍一下赖国全先生的积累式教育法。

赖先生根据《易经》(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)和他自己的实践创造了积累式教育法。该教育法又称为137学习法。“1”就是每天读一遍,一遍约十分钟,不超过十分钟(十分钟是对刚读经的幼儿来说,以后可以延长)。当然你可以读多遍,读一遍是最低的要求,最多七遍。

“3”是每天读三样,最多读7样。目前多数人用每天读一种的学习方法,这样学习就会比较慢,也会比较吃力,按这种法,不但学得快,而且会非常轻松。

“7”就是遵守七日来复的道理。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《论语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老子》里相同的内容。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,背诵不背诵,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。如此,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《论语》,《大学》,《易经》,《中庸》,《道德经》,《三字经》,《百家姓》,《千字文》,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《笠翁对韵》等将近十多部经典。

    至于要读的经典,赖先生把他们分成了三类(就象造房子,先打地基,再造构架,最后是装修):第一类是基础类,打地基的,这类有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笠翁对韵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,都是教育怎么做人,所以它们是地基,做人是基础。

    第二类是结构类,就是经,有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孝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。不要去理论解释这些经有什么用,我们只要设想一下,一个小孩在他十岁之前,能够把这六经学完,背下,他二十岁的时候,大家就会发现,这个孩子不得了,他的结构将变得非常大。

    第三类是装修类,除了基础类,结构类,其他的内容都是装修类。

    在这么多的经典中。赖先生特别推崇的是《易经》,因为他是群经之首,中国文化的源头。《易经》的作者也很特别。最早写《易经》的人是伏羲氏,伏羲氏死了以后神农氏作,神农氏以后黄帝作,黄帝死了以后,尧帝接着作,尧帝死了以后,舜帝接着作,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,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,周文王死了,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,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,八九位圣人,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。

    孔子在编订经典方面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的贡献,孔子见到《诗经》的时候,《诗经》有三千多首,他把它删减为三百零五首。他看到《春秋》,他觉得不满意,重新写一部《春秋》。他看到《尚书》,看到《礼记》,他都觉得有问题,进行修改。唯独当他看到《易经》,他一个字都没改,而且写了十篇文章去赞美它去解释它,这叫十翼。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要不是孔子,我们到现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读不懂《易经》了。

    那有人会问,《易经》那么难,读的懂吗?其实读经不需要懂,读多了,自然会懂。经典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哪怕只懂其中的一、二句就可以受益一生。像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,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。这些词都出自《易经》。

    赖先生对读经方法作出了四条原则:第一条,只读原文。第二条原则:不求理解。开始不要想到理解的事,因为理解是读熟以后的事。熟读、理解、应用这三者一定要分开。第三个原则是要正音识字。书本一定要有拼音,最好有mp3。第四条原则,读到喜欢为目标。(这是对大人的要求,小孩也是一样)(具体可在网上搜索赖国全或积累式教育法)。

    在这里我向大家讲一下我孩子读经的经验教训,首先孩子一开始读经一定要认真,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(指读,眼看、嘴读、耳听)。其次一定要全家读经,一方面不但孩子要学习,大人也要学习经典;另一方面大人读经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,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读,也可以单独读,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。

    下面我讲讲我孩子学《弟子规》后发生的变化:第一能做到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,以前叫儿子,他总是不应,只管自己玩,问他听没听见,他说我听见,有时候真想打他一顿。现在最多叫他二、三声就会应,除非没听见。第二是对父母的要求比过去做得好。比如以前他跟小朋友玩,你去叫他不要玩了,他不理你。你上去抓他,他还要跑,结果往往是抓住后一顿打。现在他出去玩,只须规定时间,时间到了他自己会回家,不用大人操心。第三是吃饭时孩子有时会主动给家人盛饭,这在学《弟子规》前是没有过的,而且大人也从来没教他过。在吃饭时有时会主动给大人夹菜,这在以前我也教他过,但他从来没做到。学《弟子规》后我也没要求过,他就做到了。还有儿子比以前懂事,我帮他做事,他会说“谢谢爸爸”。有一次睡觉前我帮他按摩(因儿子视力不好,睡觉前我经常为他按摩),他对我说“爸爸,我觉得你对我真的很好。”这使我感到很欣慰。

    当然儿子还有很多坏习惯。我认为孩子坏习惯的改正和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是读了几遍《弟子规》就能做到的,它需要一个过程,这就需要我们作父母的耐心。同时我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,父母自身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。要想叫孩子孝敬父母,父母自己首先要表现好,哪怕在孩子面前装也要装一下。还有孩子对父母须存一份敬畏之心,他才会孝敬父母。比如有一次儿子叫我老爸,我就问“老爸”这个词是哪儿学来的,他说从同学处。我就说爸爸很老了吗,叫爸爸,不准叫老爸。以后他再也没叫过老爸。因为我认为“老爸”是一种不恭敬的称呼。

总页数:1  第  1    页 

上一篇:弟子规感恩孝亲活动走进黄雉村   下一篇:我和弟子规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
 
版权所有 © 2012 舟山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
客服电话:0580-2185366,0580-2185368 客服邮箱:m13362410030@163.com 浙ICP备12039376号-1